要如何留住一座城的聲音
要不是看《知遇之城》,我可能都快忘了成都的樣子。
關於成都的記憶
去年春天,工作原因曾在這個城市住過三個月。剛去的時候並不習慣,每天都會因為昨天晚餐里的辣椒而肚子痛到早早醒來。那裡的氣候很悶,濕濕的空氣里好像能聞到藤椒的香味。工作日的街上也滿是散步的市民,服務人員看起來都懶懶散散的,像在挑戰你的耐心。
後來去了更多的城市,發現問題可能不是他們太慢,而是我的焦慮讓我走得太快。
逐漸喜歡上成都反而是在快離開的時候。人往往如此,身在其中覺得到處都是問題,別離的時候猛然發現零碎的回憶無意間在心裡生了根須。
像是夏日時節滿街的冰粉鋪子,紅糖的汁水映著一個個過客的笑容。那種不徐不疾的市井態度,和對小幸福的專註,讓成都人彷彿總處於人生的盛夏,以享受的態度去計劃今後的日子。
那些畫面如今已逐漸模糊。偶然在騰訊新聞看到《知遇之城》的時候,我好像又找回了記憶里的成都。
那一期講述了一個從蘭州來到成都的女孩顏菁的故事。這個女孩執著於聲音的收集,去收集那些生活中不被注意到的聲音。
對我來說,聽到這些聲音時,「看」到的畫面比照片中的還要真實。
在專門從事收集聲音之前,顏菁在廣播電台工作。因為廣播沒有圖像,因此常常需要用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忽略、卻蘊藏著豐富畫面感的東西,去構造聲音的氛圍。
離開廣播台後,她開始專門從事聲音的收集工作。尤其是成都街頭上那些喝茶、聊天、采耳、吆喝的市井之音。她發現這樣可以留住許多人關於成都的記憶。
郁可唯生於成都,卻因為追尋夢想而離開此地去了別的城市。這次她在節目中回到蓉城,也是為了找尋童年的記憶。
最後她們走過人民公園、鴛鴦樓與茶館,在叮叮糖的聲音中回憶起兒時,想起外婆,最後把這些聲音收進了歌里。
郁可唯作的這首歌叫《我的城》,用清新的民謠訴說著她心中成都的模樣,「細雨綿綿,黃桷蘭香,燈紅酒館,風裹椒麻」,確是我心中的成都。最後她在一串屬於老成都記憶的採樣里,唱著四川話的童謠,彷彿一頭沉入了童年的夢鄉之中。
傳統文化的新生
有些音樂人在現實生活中收集記憶,有些音樂人在傳統文化中找尋營養。
朱哲琴就是後者的典型。
朱哲琴在2009年,曾開啟一段民族音樂尋訪之旅。她與民族音樂緣分頗深,在她在90年代初與何訓田合作發行《阿姐鼓》、《央金瑪》就已深入其中。在2009年,她尋訪了貴州、雲南、新疆、西藏、內蒙等地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收集他們的傳統民歌,留下了珍貴的記錄。
最後這些記錄被收錄在她2013年的專輯《月出》之中。她以這次採風之旅為靈感,創作了10首結合原生態音樂與當代電子跨界融合的作品,同時收錄了24首民間原始採樣。它不僅具備音樂上的意義,更有「史料」般的厚重。
同樣在《知遇之城》節目里,黃齡也做了一件類似的事——她去尋訪了95後滬劇演員洪豆豆。
和不少地方劇種一樣,傳統的滬劇也面臨觀眾日益減少、難以存續傳承的問題。洪豆豆來自外地,是一位滬漂,因為對滬劇的興趣,12歲就開始學習,師從被稱為「滬劇之母」的茅善玉老師。因為愛好者少,許多演員都放棄了這個行業。洪豆豆生活條件艱苦,經歷著100元一場的演出,卻依然堅持著學習與表演。
她希望讓更多人愛上滬劇。作為一個外地人,她卻能把滬劇唱到這麼好,讓黃齡都感到驚嘆。在一個上海這麼大、這麼物慾橫流的城市裡,還能有人堅持著這樣小小的夢想,在有限的生活條件下傳承著值得被記住的文化形式,她值得更多的掌聲。
節目里,黃齡在自己新寫的歌《Sun Will Be Shining Again》中,加入了一段用滬劇唱腔演唱的「為你打開一扇窗」,表達對洪豆豆的支持。
都市中默默付出的他們
在看了這兩期節目之後,我聯繫了《知遇之城》的節目組,希望能參與到節目的錄製中來,一期也好。
於是在9月16日那天,我飛去了昆明。那幾天白舉綱在這裡錄製最新的一期節目。
我當時不知道他會去尋訪什麼樣的聲音。後來接我的車一路開到了消防大院,他在烈日下綵排。我被告知,這是今天的liveshow場地,在一片空地上,小小的舞台剛夠擺下所有的樂器。
工作人員告訴我,這一期節目關於消防官兵。白舉綱在消防支隊中體驗了兩天消防訓練的生活,基於當下的感受寫了一首新歌,會在一會兒表演。
不一會兒,消防官兵們帶著馬扎來到了現場,幾百人整齊有序地坐下,表演開始。
習慣了粉絲瘋狂歡呼的現場,看這場liveshow完全是另一種感覺。官兵們很克制,不會在表演中扭動身軀,只會在歌曲結束後整齊地鼓掌,大喊一聲。
白舉綱寫的新歌叫《或許我不能像你一樣》。原以為會寫得很煽情,卻未曾想到說的卻是一些官兵的趣事,日常而幽默。
演出後問到白舉綱,他說,平常生活中,我們能感覺到消防戰士在為我們做很多事情。他最開始以為他們非常的嚴苛,但後來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發現,他們除了嚴格的訓練與紀律之外,也是一個個鮮活的、擁有自己生活氣息的個體。
所以他希望用這首歌勾畫出他們在為衝進火場完成任務、兢兢業業守護人民之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讓大眾更深切地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愛與愁,了解這個群體,了解他們的付出。
在白舉綱的描述中,我聽到了很多關於他們的故事。
他們因為封閉訓練,可能見不到自己的家人,哪怕結了婚的也是如此,不能聽妻子的嘮叨,不能哄孩子進入夢鄉。
他們之中的劉班長,在天津爆炸中失去了一百多個朝夕相處的戰友。
他們在訓練之中也要傾盡全力,模擬救火過程中最嚴苛的環境,直接滑跪在地,完成訓練。
「我看他們手套全都壞了,然後有些戰士的膝蓋,(因為之前磨破了)還是新長出來的肉……」
聽得出他心裡的波動。白舉綱一直是個善於把感受到的生活寫在歌里的人。比如我一直喜歡的《來自冰島的信號》,部分靈感就來自於他身邊那些身處孤獨的朋友們。他在現場把這首歌送給消防戰士,也是為了讓他們在離開家人的此處能感受到更多的溫暖。
這種溫暖的信號,我在現場也確確實實地接受到了。因共情而有的溫柔與善良,偶爾真能讓我們相信人心之間存在著普世的美好。
結語
《知遇之城》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是純音樂類的綜藝。但它通過對一座城市的尋訪、對個體故事的追尋,把這過程還原到音樂之中,卻讓人更了解了一些動人的聲音存在的意義。
它們將會承載著屬於一部分人的記憶,記錄下我們生活著的世界。它把人文關懷的面相帶進了音樂之中,這是節目之所以讓我感動的地方。影像中呈現的一個個樂觀而堅定的臉孔,傳遞著治癒的氣息,無形中就會讓人平靜下來。
在離開昆明之前,我也在街頭巷尾走了走。它溫和的氣候、鬱鬱蔥蔥的樹與湖、慢悠悠的人群,以及飯館裡光怪陸離的菌類,又透出另一種與我經過的城市都不一樣的生活氣息,同樣治癒著我。
那時我腦袋裡蹦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如今用在文章結尾倒是貼切:
「一個真正的旅人應當放下自我,去感知這個世界儘可能複雜的聲響。在廣闊無垠的人生里,他或許終將找到喜悅,一種成為流水、成為容器的永恆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