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入門的一條捷徑
上周有個讀者後台給我留言,剛剛畢業參加工作,覺得理財這事挺重要想要盡快入門,問我有啥方法沒?我本來寫了個大綱,列了一二三四幾個點,後來看著這張紙想了好一會兒,把其他所有點都劃掉了,只留下了一條。
先真金白銀投資,然後再開始學習。
用錢砸,帶著錢衝進市場成為“台幣玩家”。
沒有比一直在觀望、遲遲不行動更加低效的入門方法了,學習理財的第一大幻覺就是「你以為你會學習」。 回憶一下大學假期大包小包背一堆書回家的經歷,後來我是一個字都沒看。
沒投錢的時候,市場漲跌那都是別人的事,對你來說就是個數字。
只有你自己投錢以後,這才是你自己的事兒。人都是有惰性的,注意力資源就那麼多,想對一件事上心只有一種捷徑——把這變成你自己的事。
等把錢放進去了,甭管錢多錢少,學習投資這件事的優先級自動就變高了。本來漲跌不為所動,現在遇到啥新聞都會先想想,我自己裡面那點錢還安全嗎?
沒有真金白銀你是學不會的
投資這件事不放錢進去,只是讀書、讀報、和人聊天是根本學不會的。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外部壓力時,只有身臨其境、設身處地親自承擔風險,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之前讀過巴倫周刊刊載的一個統計數據,學過金融和經濟相關專業的人,平均投資收益只比散戶高 0.1%。學習投資理財必須躬身入局,假如你的目的是理財賺收益,有空啃《經濟學原理》真不如掏出手機花三分鐘搞個定投來的實在。
親身經歷了過去這一周的踏空行情才能明白,什麼叫「別人恐懼我貪婪」。 親身經歷過 15 年股災的投資者,才能明白什麼叫「別人貪婪我恐懼」。親身經歷過 P2P 爆倉的人才能想明白什麼叫「分散投資」、什麼叫「本金喪失風險」。投資理財這事兒,沒親身經歷免談。
先投資再學習,那虧了怎麼辦?
很多投資者看到這里肯定是犯嘀咕的,我啥也不懂就往裡投錢,虧了怎麼辦?
虧錢這事兒,其實沒那麼糟
理財途中,虧錢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巴菲特也不能保證自己不虧錢。學習理財的早期階段,虧點錢挺好的。其實長期來看這不算虧錢,我們管這叫「交學費」。
確實有些運氣比較好的人,比如牛市入場的投資者,一路賺錢基本沒什麼虧損。但是幸運的代價就是很容易掉進「過度自信」的陷阱,對於風險沒什麼切身體會,當熊市到來往往是大虧,學費代價很重。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比如之前賠了 30 億的王思聰,入場在一級市場誰投誰賺錢的黃金時期,但是等到經濟不景氣了,才終於知道風控的意義。
熊市入場就虧錢的投資者,雖然一路坎坷,虧得其實都是小錢,學費反而更便宜。
交學費投資路上必須經歷的事兒,學費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而且根據經驗,越晚來的學費,代價越沉重,吃虧還是要趁早。 這個話題我以前也提過, 沒錢是開始理財的最佳時機,不要「等我有錢以後」。
少交點學費
考慮到大家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我們還是希望少交點學費。所以我這裡再補上兩條限定條件:
- 選擇一個不會錯的入場方式;
- 限定一個不會肉疼的投資金額。
先說入場方式,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滬深300指數基金」了,打開支付寶基金界面搜索「滬深300」,然後閉著眼睛選一隻就好。
然後確定一個即使全都虧了都不會肉疼的金額(注意是肉疼,不是心疼,心疼是必須滴),設置「周定投」,每周到了時間就會自動扣款。現在很多基金都是 10 元就能買,相信沒有人會連 10 塊錢都拿不出來吧。
德國的小伙伴可以去銀行簽個 SparPlan,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看了一下 Consorsbank 的,最低每月 25 歐元,免手續費,假如成功堅持 12 個月,還送 20 歐元的返現獎勵。
剩下的就是沒事常回來看看了。至於如何學習理財,不用問我,等你把錢投進去了,自然而然就開始學習了,就像吃飯睡覺吹牛打屁一樣自然。
想入門理財的讀者們,別老想著先學習觀望再入場了,順序反了。且不說人的惰性,到底會不會真的學習;就算超強執行力把市面上的理財書都讀完了,沒有本金入局依舊沒用,因為學不會。
不投錢進去,你學不會理財。希望盡快入門理財的讀者,我就這一個建議——抓緊把錢投出去。然後你就會發現,什麼書單啊、記賬啊,好像都變得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