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被奇葩的日本島國震掉下巴
近日,2020 東京奧運會官方藝術海報公佈。十九位不同領域的大師,十九幅迥然不同的作品。在展現奧林匹克元素的基礎上,也極好地融合著日本動漫、漢字、拼貼藝術、城市內容和現代科技等等。頗具創意與觀賞性。
日本文化,作為亞洲鄰居的我們其實並不陌生。但對於歐美大陸的西方人來說就有點不太一樣了,文化差異大得讓他們完全摸不准頭腦。神秘的東方,在他們眼中,仍或多或少帶著點異域色彩。最近,魚叔就看了這麼一部紀錄片。一位完全不懂日語的英國大叔踏上了霓虹國的土地,想去徹底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民族—— 《詹姆斯· 梅: 人在日本》< /strong>James May: Our Man in Japan
劇集的先期評價看起來不錯。關於日本的旅遊紀錄片其實並不少, 這一部又能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魚叔追完一遍,差不多咂摸出一些味道。一方面,它是從西方人的角度去探尋日本文化。從北海道出發,一路往南。目的地也並不拘泥於我們所熟知的大城市。能夠從新穎角度,探尋到一些過去並未被展現的東西,而非千篇一律的重複。
另一方面,它根本就不是一部正兒八經的紀錄片。比起那些偏向紀實風格的節目來說,它更像是一檔自娛自樂的綜藝體驗秀。這當然要歸功於節目的主持人—— 詹姆斯· 梅 (James May )。毫不誇張地說,這個人物自身就是這檔紀錄片的最大看點之一。這是他年輕時的樣子。帥氣、有型、英倫風十足。
這是他現在的樣子。一頭凌亂的長發,略顯彆扭的格子襯衫搭配。
很多人熟悉他因為一檔BBC 的電視真人秀—— 《巔峰拍檔》 (Top gear )。
這是一檔連魚叔這種非汽車迷都會愛上的節目,從2002 年開始每年一季,一直延續至今。
三位著名主持人被人稱為 「三賤客」 。其中就包括有著 「Captain Slow 」 稱號的詹姆斯· 梅。詹姆斯· 梅很有自己風格。平日常見的英國人標籤,諸如「紳士、優雅、禮貌」等等詞彙,一點都不適用於這位梅叔。在這檔《人在日本》的系列紀錄片中,他幾乎時時都在被人吐槽。時常讓自己陷入一種 謎之尷尬的狀態 。
比如去北海道玩「狗拉雪橇」。往日的汽車極客風範盡失,不停發生「倒栽蔥式翻車慘劇」。
比如去小樽出海捕章魚。結果不僅空手而歸還瘋狂暈船,只能灰溜溜上岸,當著觀眾的面買了一條別人的章魚。
最尷尬的是一次坐豪華旅遊專列車。服務員送上來一盤精緻的點心,這其實是專門展示給媒體拍照用的。然而梅叔頂著個大腦袋,渾然不知就給吃上了。
接下來他一整天都在不停重複「蘇米馬塞」(對不起)中度過。中二又憨傻。
面對這麼頻發的尷尬場面,梅叔也沒辦法。他只好把鍋推到了節目組身上。解釋說製片人是為了節目效果,「才故意讓他顯得很蠢」。不過以上這些還不是重點。作為一個局外人,梅叔在日本最直觀的障礙就是 語言隔閡 。由於不懂日語,以至於事事都不方便溝通,哪怕點個餐都十分頭疼。
在語言背後,更大的困難是 兩種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 。第一集北海道,詹姆斯受邀參加了一場 「打雪仗專業比賽」 。沒錯,是有規則、有裁判、有聯盟的專業打雪仗比賽。本想著就放鬆無一下的詹姆斯,到頭來被對手打得連頭也不敢露出來。
因為他的「膽小怕事」,導致整個團隊失敗。同行的日本翻譯阿姨毫不留情地把他教育了一頓,就像媽媽教訓做錯事的兒子。
本以為只是一場娛樂局,沒想到被看重集體榮譽感的日本人貼上了「膽小鬼」的標籤。著實讓梅叔吃了教訓。第二集,梅叔來到仙台。他決定去體驗一把日本年輕人的生活——J-pop 男團演唱會 。
唱歌的都是帥氣的年輕男孩,捧場的都是清一色的追星少女。演唱會結尾,整個男團為其中一位年輕成員慶祝中學畢業,底下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的粉絲們也不禁紛紛落淚。
本以為克己內斂的日本人,此時卻上演了一場「十分濫情」的橋段。這讓身處在一堆小姑娘中的梅叔,感到十分困惑。最有意思的就是第三集了。梅叔被導遊帶去參加了一個不可描述的傳統節日—— 鐵男根祭 (カナマラ祭り)。沒錯,不用懷疑,就是你字面理解的意思。
這項節目發源於十七世紀的神奈川縣川崎市。彼時風塵女子為祈求生意興隆、免除性病,慢慢形成了這個「奇葩習俗」。到如今,它成為了日本人求子女、以及桃花運的節慶,更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前來「朝聖」。電影《哪啊哪啊神去村》中也有非常精彩的一段展現。
這一天,不管你走到哪裡, 都是人們在慶祝關於性的一切 。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男性生殖器造型遍布城鎮,場面壯觀的超大型丁丁木雕的遊街活動更是熱鬧非凡。
現場不要太High ,魚叔看兩眼照片就已經臉紅。誰曾想,梅叔倒是玩得挺開心。耐不住盛情邀請的他,還去參加了場抬巨型丁丁雕像的遊行。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十分壓抑的社會。然而這種表面上看似尷尬的公眾活動,又好像為人們打開了一個窗口。可以說,它除了承載著人們求子除病的願景之外,也是一場對抗保守思想的性文化普及活動。然而。在這個沿襲著傳統文化的國度背後,卻還有另外一個迥然不同的模樣—— 隨處可見的黑科技 。在日本的秋葉原商場,梅叔見到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發明創造。比如,可以親眼看見耳內情況的掏耳勺。
或者,專供懶人使用的手握洗碟機。
又或是,國人也十分喜歡、可以調節水量沖洗屁屁的馬桶蓋。
上面這些發明都還只是小兒科,下面這個可就真厲害了。在一個工程師的廠房裡,梅叔見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巨型機器人。不但可以根據指令移動,還能發射「砲彈」玩對抗遊戲。
在日本,有著無處不在的神奇科技、流光溢彩的摩天大樓和霓虹街道;但同時也結合著許多獨具東方色彩的文化符號與藝術傳統。新與舊,忍與放,菊與刀,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詞在這個神奇國度巧妙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社會景觀。也難怪日本是最有賽博朋克風格的國家。這不禁讓梅叔開始思考: 「日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 說它傳統吧,它卻有著超前的科技發展和開放的性文化傳統;說它開放吧,社會裡的集體觀念所施加的壓力感和壓抑感又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日本人常常呈現出多面性:在正式的工作場合,他們壓抑個性,謹小慎微,極其地自律和規矩;但下班之後,又熱衷於去居酒屋,喝酒、放鬆、暢談,又展露出完全不同的個性來。這種矛盾衝突感在東京這座龐大的城市顯得尤為強烈。
日本看起來是由單一民族所組成的國家。但實際上,這裡卻也是 各種文化相互交錯的地方 。過去的傳統習俗碰撞著未來的先鋒科技,西方的文化藝術滲透進了東方的集體觀念。科技、動漫、卡拉OK 、壽司、櫻花、武士道、新幹線鐵路…… 如果把這些元素都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 「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
日本人非常看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但同時,又很少拒絕其他文化的進入與發展。正如文章最開始介紹的奧運會海報。裡麵包含著,不止有日本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有著大量外來的文化基因。然而回過頭來,誰又會說它們不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呢?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此。它極大的包容性,能夠真正讓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和諧共處,互相推進,最終成為日本文化這棵大樹的共同根基。正是這樣多元共存的形式,才讓日本顯得如此神秘和吸引人。生生不息,枝繁葉茂。在這一點上。本該是前輩的我們,如今卻該反過來學習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