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哲:經典之外的嘗試與探索
最近,張信哲出了一首新歌《慢慢走》,初聽感覺親切,卻又不盡然是熟悉的感覺。
張信哲依然清澈而具情懷加成的聲線,搭配抒情曲風,依然透著“哲式抒情”的親切感。但它又不是那種起伏跌宕掏心掏肺的華語苦情歌,整首歌溫暖舒服,有著淡然的民謠氣質,音域起伏不大,編曲與旋律中有著清冽的北歐流行風情。
張信哲 -《慢慢走》樂評
翻看歌曲創作名單,歌曲由海外創作人為他打造。說起這首歌的創作,還有一段故事。
今年,張信哲飛到了斯德哥爾摩,受邀參加了瑞典音樂人Erik Lewander和Gavin Jones專為他準備的創作營,《慢慢走》由此誕生。
創作營這種形式已經越來越多地被華語音樂人們採用。形式大體說來就是由幾位創作者們聚在一起,如頭腦風暴一般共同創作歌曲。不同於傳統音樂作曲者譜曲、作詞者寫詞,再交由編曲、製作的線性流程,創作營的流程以歌曲整體為目標,可能由一個節奏、一個和弦開始,往下發展,在參與者共同的建議、引導下,完成一首已經基本成型的demo,後續精緻製作後即可出品。
這種做法增強了音樂人對音樂成品的把控力。以往歌手收歌,只能按照詞曲作者提交的作品決定yes or no,製作環節同樣存在著大量變數。而創作營的形式,等於是在創作的環節中,歌手就可以介入其中,決定成品的方向。
參與此次創作營的二位製作人甚麼來頭? Erik Lewander是少女時代《My Oh My》、f(x)《Pum Pum Pum Pum》的作曲及製作人,Gavin Jones則參與過Zara Larsson《Uncover》的創作。
張信哲這次創作營不同的地方還在於,此次是二位製作人點名希望合作。他們認為張信哲的聲音與眾不同,有許多的可能性。
最終的成品就是這首《慢慢走》,“非典型哲式情歌”,背後是跨國團隊的精心打造,背後也是張信哲出道30年依然進取的音樂追求。
張信哲經典歌曲
提到“張信哲”,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兩個字是“經典”。他的聲音裡,住著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在張信哲出道的年代,要成為一個歌手並不容易。成為之後也要經過艱苦卓絕的打磨。
1989年,張信哲在滾石旗下的巨石唱片推出第一張專輯《說謊》。當時的公司並不那麼看好,卻未想一炮而紅。
由於迫在眉睫的兵役,那一年他發了三張專輯。而與他合作的都是當時最頂級的製作人——林隆璇、齊秦、李宗盛、小蟲、黃韻玲……他的演唱在錄音室中與他們磨合、達到他們的要求,也無形中讓張信哲迅速成長,具備瞭如今大多數歌手難以企及的演繹能力。
他的歌聲、演繹風格成了一代人心中不可磨滅的回憶。這背後是他的音色與功力,最後讓市場選擇了他,金曲成就了他。
這種能力即可外化為“創造HIT的能力”。他是少有在80、90、00年代都擁有大量大熱單曲的歌手——80年代的《我們愛這個錯》,90年代的《難以抗拒你容顏》、《愛如潮水》、《別怕我傷心》、《有一點動心》、《過火》、《不要對他說》,00年代的《信仰》、《愛就一個字》、《從開始到現在》、《白月光》、《做你的男人》……
同時,他辨識度極強的演唱,讓他的歌經他人翻唱都很難演繹出原味,而他唱別人的歌,卻能輕而易舉地烙上自己的印記。
典型的老天賞飯吃。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張信哲其實在音樂上也是一個很有進取心的人。他樂意嘗試新鮮事物。
早在他1992年服役歸來,當時還是“情歌王子”的他就不按常理出牌,出了一張英文專輯,從藍調唱到搖滾,卻毫不違和。登上歌手舞台,玩舞台戲劇,玩電音,完全打破大眾對“老藝術家”的刻板印象。
而今,出道30年的他,依然沒有停止嘗試。
早在和瑞典音樂人打造《慢慢走》之前,去年他還做了一件大事——在北京音樂廳,與莫斯科交響樂團跨界合作了一場One Take錄音演唱會。
所謂的“One Take”,在流行樂中指的是一次完成的現場錄音。這要求歌手、樂手、各個參與錄製的團隊在這一遍中,都不能出問題。
在華語歌手中, 張信哲這次挑戰的One Take難度很高——他的這一次One Take,背後是近百人的同時演奏。
這一場One Take演唱會,動用了規模近百人的莫斯科交響樂團,動用了美國樂壇中巨星們的吉他手、貝斯手、鼓手。作為一場“只有一次”的錄音演唱會,規模的擴大使整個錄製難度陡增。
但這對張信哲來說,是一次圓夢——他希望能夠將流行樂融合交響樂,呈現出不一樣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錄音室很難給予的,在一個真實的專業音樂廳中做一次One Take演唱會,感覺完全不同。
這項目是一次重大的考驗,不僅考驗樂手,還考驗所有錄音、音響等部門與樂手們的協調,需要精確到每一個麥克風的擺位,樂手成員的站位等等。
而這次的選曲也很有意思。我們可以聽到宏大交響版、有股肅殺之氣的《我好想你》,被張信哲的嗓音賦予更多抒情氣息的《以後別做朋友》,古典氣息烘托下如春般溫暖的《終於等到你》,管弦樂混搭Bassa Nova版本的《記得》,在原味之外又多了一絲恢弘與蒼涼的《一生所愛》……
此次演唱會名為《歌時代 II》。顧名思義,是他2016年《歌時代》的續篇。但二者相當不同。雖然都以翻唱為主,但《歌時代》的選曲相對來要“老”,而《歌時代II》除了啟用交響樂編制外,選曲也比較新:大多是2000年代後的“新經典” 。
兩張專輯彷彿是張信哲在用自己的翻唱記錄兩個不同的時代。
寫到這裡不由感嘆張信哲的用心與細緻。陪伴我們走過青春的藝術家,依然在努力嘗試新事物、帶給樂壇屬於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