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火教究竟是怎樣一個宗教?

「馬自達」 這個名字想必大家聽說過,汽車頭部的翼狀標誌也廣為人知。其實這個名字和圖案都來自於拜火教(祆教)。「馬自達(Mazda)」 是拜火教最高神阿胡拉瑪茲達(Ahura Mazda)名字的一部分,原意是 「智慧」。

翼狀的圖案來源於拜火教的標誌 Faravahar,如下圖:
拜火教究竟是怎樣一個宗教?

關於拜火教(祆教)

1. 拜火教的起源

拜火教(Zoroastrianism,也稱祆教)具體起源於何時何地已經不可考,應當是從印歐人早期對火的崇拜繼承發展下來的。因此早期的神話、經典和儀式上都與古印度婆羅門教有相似之處。

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是土庫曼的 Gonur Tepe 遺址(大約公元前2500年),發現了拜火的祭壇、聖水等一系列與後來拜火教描述接近的文物。

拜火教的標誌 Faravahar,根據時代和使用情況有不同的變形,比如後期薩珊波斯就大幅修改了這個團。其最完整的版本如上。由於拜火教和伊朗之間的關係,這個標誌往往也被用來代表伊朗和波斯,而不一定具有宗教意味。下圖是波斯波利斯遺跡上的一幅 Faravahar 浮雕,非常漂亮:

拜火教究竟是怎樣一個宗教?

2. 拜火教的開創者

大多數人都將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又名查拉圖斯特拉,蘇魯支)確立為拜火教的開創者。歐洲人對於拜火教的稱呼也來源於他。從文獻推斷,瑣羅亞斯德出生時間從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700年都有可能。出生地點相對準確一些,大約是今天的伊朗東部、阿富汗、中亞一帶。這與上面提到的早期拜火教遺址很接近。

瑣羅亞斯德大約30歲的時候受神啟示,對傳統的多神信仰進行吸收整理,專尊阿胡拉瑪茲達(Ahura Mazda),開始傳播一神信仰(這個年齡與耶穌和釋迦摩尼差不多)。最初他身邊的人普遍反對,也受到了官方打壓,不得不前往他鄉,最後成功說服了一個國王,以此為契機將改良後的宗教傳播到各地。最後大約七十多歲的時候被入侵者殺死。

在諸多希臘語文獻中,瑣羅亞斯德經常被認為是占星師。但這種說法基本可以肯定是以訛傳訛。後來用於稱呼占星師,賢者的 Magi 這個詞原本就是指瑣羅亞斯德和拜火教的教士。

3. 拜火教的發展

從瑣羅亞斯德開始,拜火教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3.1 前期(創始至公元前332年前後,也就是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

拜火教最早在瑣羅亞斯德生前活動的範圍內傳播,主要是伊朗東部,阿富汗北部,中亞等,隨後逐漸向中國西部,巴基斯坦,伊朗西部發展。大約在公元前6-7世紀,米底人和波斯人都已經開始信仰拜火教(根據古希臘的文獻和中東地區的考古證據)。拜火教也隨著這兩大勢力的發展逐漸向西傳播。在波斯的帝王中,大流士一世應當是第一位明確表現出虔誠的拜火教信仰的。不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們普遍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對其他信仰並不排斥。

亞歷山大入侵後拜火教信仰與波斯帝國一起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神廟、聖火都被大量摧毀,教士被殺。亞歷山大也因此被視為惡神的化身。雖然在波斯當地的一些小王朝和波斯之外的地方(例如亞塞拜然)延續了拜火教信仰,但是典籍的逸散和教士的被殺導致拜火教的傳承受到了重大影響,尤其是考慮到當時拜火教的經典絕大多數都是通過教士口口相傳,並無書面記錄。

其後的時間裡,波斯本土先後被塞琉古帝國和安息帝國(帕提亞)統治。安息人在文化上混合了希臘、巴比倫和波斯,拜火教在民間逐漸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在波斯以外的地區,拜火教已經傳播到了北印度,分別對孔雀王朝(印度人)、大夏(巴克塔利亞,上層的少數希臘人和下層的多數印度-伊朗人)和貴霜(月氏人,即吐火羅人)、以及沒有形成強大國家但是勢力一直不小的粟特人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粟特人。其他民族和國家中拜火教都不是主流,後來更是逐漸讓位於佛教,而大部分粟特人都堅持了拜火教信仰,成為波斯人以外重要的拜火教徒團體,並影響到了突厥等周圍民族,直到伊斯蘭教興起。

向西,拜火教混合了中東和希臘地區的其他信仰,最終形成了密特拉教,並在羅馬帝國早期大為興盛,最後隨著基督教的興起而衰落。密特拉本身在原始印歐人的信仰中是三大阿胡拉之一,只是在瑣羅亞斯德改革後退居二線,但依然受到不少人的重視。

3.2 中期(自薩珊波斯於公元3世紀興起,至公元7世紀其被阿拉伯人滅亡)

薩珊波斯自命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和繼承者,大力扶植拜火教為國教,收集並整理經典,培養教士,形成了宗教(拜火教)、政權(薩珊波斯)、民族(伊朗人)的結合。在這段時間,拜火教的地位甚至比前期更高,出現了官方認定的大祭司。同時,每位君主鑄造的硬幣上都會有自己的側面像、名字以及火壇的浮雕。相對而言,其他宗教也就因此受到了擠壓,特別是由於薩珊波斯長期與羅馬帝國鬥爭,境內的基督徒生存境遇不佳。

薩珊波斯的拜火教教義與前期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出現了瑣羅亞斯德之後最為重要的宗教人物——摩尼。

摩尼大幅吸收了佛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思想,以及拜火教中的佐爾文派,改革了拜火教。他開創的宗派被稱為摩尼教,也就是明教。「食菜事魔」 實際上指的是 「食菜事摩(尼)」。當然,和歷史上諸多的宗教改革者一樣,摩尼最後被拜火教教士和官方圍攻,最終死於獄中。

相比拜火教,摩尼改革後的教義更加完善,更加普世,教團組織結構更加嚴密完整,因此儘管摩尼從開始傳教到死亡不過30年,其思想在波斯境內收到嚴厲打壓,但摩尼教的擴張速度極快,從北非到中國都有存在,而且持續長達一千年。回鶻汗國曾經以摩尼教作為國教。

3.3 後期(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至今)

拜火教作為和官方結合緊密的國教,在阿拉伯入侵中遭到重挫。神廟、教士和文件被大量摧毀。在四大哈里發和倭馬亞王朝時期,普通平民被視為有經人,可以保留拜火教信仰,但必須交稅。但是在阿巴斯王朝,拜火教徒的地位被降低為卡菲勒。

隨著伊斯蘭教在波斯境內傳播並逐漸本土化,以及異教徒在語言、生活等方面受到了區別對待,同時由於伊斯蘭教在諸多方面與拜火教頗為類似,大量拜火教徒轉而皈依伊斯蘭教。後來伊朗的薩曼王朝就是由拜火教改信伊斯蘭的薩珊波斯後裔。儘管如此,一直到阿拉伯征服後的300年後,從兩河流域到河中地區依然存在不少拜火教神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終摧毀拜火教信仰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突厥人和蒙古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伊爾汗國、薩法維王朝、愷加王朝都對拜火教嚴厲打擊和政策性歧視。比如,拜火教徒不能穿新衣服,也不能穿白衣服。直到1925年,巴列維王朝作為近千年來的第一個伊朗本土王朝,對待拜火教徒的態度有所鬆動,將他們作為伊朗民族主義的象徵之一加以扶持,消失了千餘年的Faravahar標誌出現在了國徽上。

伊斯蘭革命後,拜火教徒在伊朗大約有兩萬多人,主要集中在東部的亞茲德等地。目前,至少在理論上,拜火教信仰是受伊朗憲法明文保護的,有專門的款項扶持,議會裡也有一個議席專門保留給拜火教信徒。

正是由於長期在伊朗境內遭到壓制,一批拜火教徒移居印度,形成了目前最大的拜火教信徒團體,以及印度重要的少數民族——帕西人(Parsi,其實就是波斯人的意思)。也幸虧有他們的存在,否則許多拜火教經典和習俗恐怕都已經不可考了。

帕西人里有許多響亮的名字。比如塔塔集團的創始人賈姆謝特吉·塔塔,皇后樂隊的主唱弗萊迪.墨丘利,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目前尼赫魯-甘地家族有一半血統是帕西人)。

4. 拜火教的教義

拜火教畢竟發展了這麼多年,所以其教義也在不斷的變化,包含了諸多神話和闡述。我只能簡單的說一說。

原初有兩位神:阿胡拉瑪茲達 (善,光明) VS 安格拉曼紐(惡,黑暗)。他們都不是被造物。前者創造了一切善,六大善神,宇宙,世界和生靈,而後者創造了一切惡和對立。這是第一階段。惡神不斷侵襲世間,敗壞道德,與善神作對,雙方以及宇宙各被造物都參與到這個過程。這是第二階段。而在善惡最終決戰時,前者終將戰勝後者,人類也會在救世主的帶領下加入,善良的神和人將宇宙恢復到完美的狀態。這是第三階段。

因此,人類必須在思想、語言和行為上都保持善良,崇拜光明。死後會根據生前的言行接受審判,分別進入天堂(善)、地獄(惡)、以及陰暗之所(善惡相當)。最後,當宇宙進入第三階段時,所有生者和死者都會接受最終審判,惡人遭受永恆的烈焰之苦,善人則會與諸神一起在樂園中獲得永生。

隨著宗教的不斷發展,在思辨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徒們逐漸發現創世這部分存在一些漏洞。如果善神和惡神都是自始出現,同時存在,那麼他倆又是被誰創造出的呢?因此後來產生了上文所述的佐爾文派。佐爾文是時間之神,超越了善惡的存在,由他生出了阿胡拉瑪茲達和安格拉曼紐。在薩珊波斯時期,佐爾文派是官方扶植的正統。但是在阿拉伯征服之後,這種思想逐漸在拜火教團體中消失了。

5. 拜火教的儀式

入教禮:一般在少年15歲之前舉行,性質與天主教的堅信禮類似。在教士主持下,少年進行祈禱,給自己繫上三匝腰帶,象徵著在思、言、行方面做到至善,並且在今後的生活中都要保留此腰帶。

祈禱:每天5次,分別在日出、正午、下午、入夜、午夜。信徒們要洗凈臉、手、腳,解開腰帶捧在手中,兩眼望著聖火向阿胡拉瑪茲達祈禱,最後繫上腰帶。以上是目前拜火教最大的信徒群體印度帕西人的做法。

節日慶典:每年7次,分別獻給阿胡拉瑪茲達及6位善神。節日當天舉行大規模的祭祀、祈禱、宴飲。最重要的節日是諾魯孜節,也就是新年,設立在每年的春分日。直到今天中東、中亞和我國西部省份的諸多民族還慶祝這個節日。

拜火:火焰是最為神聖的。教徒和教士們往往在儀式中戴上口罩,以防說話時唾液濺出污染火焰。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在最重要的祭祀典禮上,就要用混合了麻醉物的聖水淋灑在聖火上,作為凈化純潔。

聖火分為好幾個等級。普通人家供奉的火焰是最低級的,可以熄滅;第二級的聖火要從16種不同職業,同時信仰和言行都很純潔的教徒家中供奉的火焰中提取火種,供奉在城市的神廟裡,永不熄滅。最高級的勝利之火則是要從全國範圍內千餘個不同的家庭獲得火種,然後再加上閃電擊發的天火。伊朗個別地方的勝利之火據說已經保持了近兩千年。傳統上聖火都是用高級木材引燃並不斷加入,後來似乎還出現了天然氣的火焰,非常壯觀。

另外,拜火教是不崇拜聖像的,阿胡拉瑪茲達沒有形象,Faravahar上的人形是國王或者天使,授予王權。拜火教在早期甚至沒有神廟、祭壇、和祭祀,只有火壇。後期逐漸出現了神廟,但依然沒有神像。

葬禮:分為三天。第一天,由專人(類似於印度教中的賤民,因為屍體不潔)清潔屍體,穿上壽衣;第二天,教士為死者誦經,家屬站在遠處告別,然後將屍體移至墓地。墓地造型不盡相同,但屍體都會露天放置,棺材上不加蓋,讓猛禽或猛獸或者狗將遺體大部分吃完,然後收集剩下的殘骸堆在一起,自然風化。如果遇上雨季,還必須在殘骸的堆積處加上過濾裝置,以免污染水和大地。

6. 習俗

目前考證出的習俗大多來源於印度的帕西人團體,也有通過顯存文獻研究出來的。

潔凈:拜火教對潔凈的要求很高,因為乾淨也被視為善的一種,而污穢自然是象徵著惡神,要盡量避免。這種潔凈體現在生活中的多方面。首先是身體要潔凈,勤洗手洗臉,包括在每日祈禱前的清洗。在特別重大的祭祀前,或者特殊人群中,要進行極為複雜的清洗儀式。與之相對的,屍體、頭髮、指甲特別是血液(也就是一切脫離於人體的東西)都是不潔的。

其次是飲食要潔凈。傷人和莊家的動物、昆蟲,或者無害但是看上去討厭的生物不得使用。不僅如此,而且要盡量捕殺。

再次,居所也要清潔。勤打掃,金屬物品要保持光澤,等等。

同時,對待自然,比如水,大地,也要盡量清潔。比如不得土葬,不得隨地吐痰等等。

重視牛和狗:狗在拜火教中地位極高,至高聖典《阿維斯塔》中,有專門的篇章討論虐待狗應該如何懲罰。其中的 「虐待」 還包括不給狗吃好吃的。狗被認為有驅趕邪靈的能力,因此在祭祀和葬禮等重要儀式中都會參與。聯想到歐美對狗的喜愛,這很可能也是繼承自早期印歐人的風俗,而不僅僅是游牧民族的習慣。對比一下,阿拉伯人就非常貶低狗。

拜火教同樣也比較重視牛。牛和人被認為是阿胡拉瑪茲達最完美的造物(當然,之後被惡神污染了)。牛不僅被作為祭品,而且白色公牛的尿液是專門用來清潔死者用的。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也同樣有這個傳統。

極其重視血統:上文說的入教禮,由教士主持。他首先要檢查孩子父母的宗教信仰。親生父母雙方都是拜火教徒的,孩子才能入教(即使這個孩子從小就被一對拜火教徒領養了也不行)。

對血統的重視還體現在最近親結婚。人類早期,親兄妹間的婚姻不在少數,埃及法老和波斯王族都有這個傳統。後來隨著對生物學的理解和認識,這種習俗逐漸成為了禁忌。然而直到公元10世紀,拜火教的一本重要著作中依然確定了近親結婚是最佳的婚姻形式,而且不僅僅是兄妹,甚至包括了母子和父女。

這一點在中國的史書中也有記載。《北史 – 列傳第八十五 – 西域》中寫到波斯人的婚姻:「多以姊妹為妻妾,自余婚合」。另外,西安發現的《蘇諒妻馬氏墓誌銘》,這對蘇諒夫妻倆都是波斯後裔,拜火教信徒。其中漢語部分只寫了馬氏是蘇諒的妻子,但是在巴列維語的墓誌銘中,寫到馬氏還是蘇諒的女兒。

當然,現代帕西人已經不這麼做了,但依然會盡量爭取表兄妹和堂兄妹之間結婚。同時跨種族的通婚也越來越多了,畢竟帕西人的數量太少,很難做到嚴格的族內婚姻。

顯然,由於對血統的重視,拜火教從來就不是一個普世宗教,也不對外傳教。這一點與猶太教很像。但即使是猶太教,也接受外人在特殊情況下皈依,而拜火教要遠為嚴格。這也導致了目前拜火教團體的人數急劇下降。許多人士不得不考慮對現有的習俗進行改革,以更好的維護傳承。

Similar Posts